8月29日,中国生物研究院(新型疫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24年度第六期学术论坛,特邀香港中文大学王海天教授和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杨金菊研究员,共同探讨疫苗抗原设计和抗体药物开发领域的最新成果和进展。本次学术论坛由研究院创新疫苗中心承办,李媛媛研究员主持。
王海天教授是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贝思生物创始人,她带领团队致力于应用生物信息学预测病毒演化和解读病毒基因组,进而开发疾病预测的新方法,现已发表SCI文章160余篇。本次论坛王海天教授以“优化疫苗抗原设计的生物信息学技术”为主题,深入阐述了如何通过一系列开创性、前瞻性及高度实用的生物信息学方法,优化疫苗抗原设计的科学流程。王教授团队应用VE-GD、beth-1、beth-X等先进生物信息学模型,为疫苗产品的临床表现预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精准度和时效性。这些模型不仅能够帮助疫苗生产企业提前洞察市场动态,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决策与产品规划,还极大地加速了新疫苗的开发进程,推动了疫苗研发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论坛上,王教授还强调了数据驱动在疫苗研发中的重要性,通过精细的数据分析,有效降低了实验试错的成本,为科研团队节省了宝贵的时间与资源,进一步加速了疫苗及药物的上市步伐。这一理念不仅是对传统研发模式的革新,更是对未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与把握。
杨金菊研究员长期深耕于生物技术和抗体药物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与应用开发经验,负责参与的生物技术药物已有2项进入临床研究,2项正在进行IND申请。杨老师以“小分子抗体的原核表达及工艺开发”为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技术分享,通过创新性地优化原核表达策略和工艺开发流程,高效提升小分子抗体的表达量和纯度,进而有效控制了生产成本,推动其在医药、诊断、生物技术和农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最后,来自疫苗研发课题组的王琪以“基于BEVS技术的新型重组流感疫苗研究”为题,介绍了研究院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技术平台的搭建及其在新型流感疫苗研发中的应用及进展。现场交流期间,报告人与参会人员进行了热烈的学术讨论和交流,来自不同领域的学科思想进行碰撞,不仅开拓了科研人员的思维,促进了学科交叉融合,也增进了研究院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相互了解,为进一步广泛合作奠定了基础。
研究院学术论坛系列自2023年启动以来已先后开展12期,累计邀请院内外专家学者30余位,被列入北京市科协品牌学术活动项目。未来,论坛将继续致力于搭建生物医药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加速前沿科技知识的传播与碰撞,促进学科领域间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生物医药领域的蓬勃发展与创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