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回顾 | 碰撞科研火花 探究病原动向
发布时间:2024/03/06
浏览量:47

2024年2月28日,北京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研究院何金生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任丽丽研究员应邀出席中国生物研究院(新型疫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24年第一期学术论坛,以“新型病原学技术与创新疫苗研发”为主题,分享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进行了深度的学术交流。此次论坛由病原学实验室戴新宪副研究员主持。

 

论坛上,何金生教授作了题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婴幼儿疫苗的挑战和进展”的演讲,深入探讨了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研究过程中的关键免疫机制问题,阐述了不同技术路线疫苗的应用策略,并分享了研究团队在减毒RSV疫苗候选株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演讲中,何教授先后阐述了RSV传播途径、感染范围以及给婴幼儿带来的健康威胁等研究背景,强调了研发RSV疫苗的重要性,并指出当前疫苗研究面临的挑战。在讨论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应用策略时,何教授列举了减毒疫苗、亚单位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等当前主流的疫苗技术,深入分析了各种疫苗技术的优缺点,指出针对RSV疫苗研究不同技术路线的适用性和潜在挑战。最后,何教授展望了RSV疫苗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他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科研工作者需要继续优化疫苗抗体设计、探索新型疫苗技术、加强临床试验与合作,通过不断努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为婴幼儿研发出一款安全、有效的RSV疫苗。

 

随后,任丽丽研究员以“呼吸道感染病原学研究进展和思考”为题,对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病原学诊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深入梳理与总结。报告中,任研究员介绍了呼吸道感染病原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阐述了当前病原学诊断技术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现状,并针对未来病原病因学精确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展望。她表示,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病原学诊断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为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有力支持。她指出,当前病原学诊断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检测范围有限、灵敏度和特异性不足等问题。近年来,高通量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技术的出现,为病原体的快速、准确检测提供了新途径,同时跨学科交叉融合也将有助于推动病原学诊断技术的发展。

 

研究院病原学实验室杨永娟副研究员也在论坛上以“mNGS技术在创新疫苗毒种质控中的应用”为题,分享了课题组在应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进行疫苗毒种外源病毒因子检测的工作成果。研究院病原学实验室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探索和创新疫苗毒种的质控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宏基因组测序技术(mNGS)在检测疫苗毒种外源病毒因子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近年来,以宏基因组测序技术为代表的新型技术,极大地加速了病原体的发现和分离鉴定过程,该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病毒种类和基因序列,为推动病原体快速检验鉴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也在疫苗工艺开发及质量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溯源、诊治、防控以及疫苗开发,都需要依赖高水平的病原学研究,病毒分离技术、血清学检测技术、形态学及反向遗传技术等传统的病原学研究技术,已在多种创新疫苗研发中展现出了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次学术论坛,吸引了研究院众多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加,现场气氛热烈。与会人员紧密围绕主题,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新型病原学技术的前沿进展,以及其在传染病诊治和创新疫苗研发中的重要作用,拓宽了与会科研人员的学术视野,为进一步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